2025/09/27
您当前的位置 :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思享理应如此
●“六力”的提出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和方向,要深刻把握时代要求,系统谋划、精准发力,聚焦“六力”朝着既定目标扎实推进
●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政治属性的核心体现,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动机,科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加速器,民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压舱石,社会协同为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,持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,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。习强调:“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,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、人才竞争力、科技支撑力、民生保障力、社会协同力、国际影响力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。”“六力”的提出,不仅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和方向,而且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“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”的人民之问。新征程上,我们要深刻把握时代要求,系统谋划、精准发力,聚焦“六力”朝着既定目标扎实推进。
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政治属性的核心体现,规定了思政工作的方向性、原则性和战略性。增强思政引领力,首先,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。各级党委、教育主管部门、学校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教育,把党的政治领导真正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,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局面,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听党话、跟党走的政治信念。其次,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,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思想根基。面对多元思潮冲击,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,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。最后,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,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,深化“五史”教育,以此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,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。
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动机。锻造人才竞争力,首先要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全面发展素质教育。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,破除“唯分数”痼疾,构建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模式,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。其次,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加快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。以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,前瞻部署教育体系,统筹优化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,构建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协同育人模式,着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、大国工匠、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。最后,协同推进教育、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。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、全环节和全过程,破除“五唯”顽瘴痼疾,建立科学多元且可持续的教育、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营造更加公平、宽容、更具激励性的人才培养生态。
科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加速器。强化科技支撑力,首先要更好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,依托“双一流”高校在基础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的优势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基础性、前沿性、战略性技术,布局构建“大课堂”“大平台”“大师资”“大格局”,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。其次,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聚焦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,鼓励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搭建协同办理平台,集中力量开展自主性、原创性、关键性科技攻关,打通科技领域堵点卡点,实现“从0到1”的突破,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最后,要加强前沿技术创新,优化科技创新生态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,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,建立横纵贯通、协调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。
民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压舱石。夯实民生保障力,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,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,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其次,注重推进教育公平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,向中西部偏远地区靠拢,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,打破区域壁垒,解决教育痼疾,持续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差距,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。要健全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,办好特殊教育、继续教育、专门教育,保障的教育权益,推动全民教育普惠发展。最后,聚焦学前教育普及问题、职业教育水平问题和高等教育质量问题,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持续优化“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”的教育发展环境。
在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,社会协同正展现出非凡且多元的价值,为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。以凝聚社会协同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,首先,要聚焦参与主体多元性,统筹多元主体管理联动机制。坚持政府统筹、学校主导、家庭参与、社会协调的原则,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育人机制,加快推进教育创新共育模式,畅通沟通渠道,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,形成全员育人、全过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教育体系,打造思政“金课”。其次,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,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治理。完善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、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,健全政府支持体系,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,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教育强国建设,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。最后,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优化教育治理体系。深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。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,发挥行业协会、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在教育治理中的关键作用,统筹协育、培训和就业,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,是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目标,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。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,首先要统筹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,打造“留学中国”品牌。主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,借鉴世界一流高校办学治校经验,优化来华留学招生、培养、管理和服务体系,吸引优秀人才来华留学,做强“留学中国”品牌;鼓励优秀人才赴国际名校研修,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,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,持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。其次,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,深化高水平合作办校。支持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组织开展高水平、高质量合作办学和科研交流,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,搭建多边和双边合作平台,推动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“走出去”,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,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及国际化交流品牌。最后,要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,主动引领教育议题,参与国际教育规则与标准制定,深化国际组织合作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在线教育平台“走出去”,提供破解全球教育难题的中国方案,在开放融通、文明互鉴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。(作者:张彩云,系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)